在 Web3 與 Web2 上賣產品,本質真的有不同嗎?

Kordan Ou
Sep 17, 2024

--

一個產品的銷售流程大致如下:使用者看到產品、產生興趣、點擊商品詳情、最後下單。每一步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使用者會停止前進,最終完成轉化的僅有一小部分。如果從「看到」到「下單」的轉化率能達到萬分之五,那麼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產品,無論是從品質、設計,還是價格來看。

Web3 也是如此,這裡的使用者依然是人類,無法逃脫這個基本規律。然而,Web2 的大漏斗中有數以億計的潛在使用者,而 Web3 的活躍使用者數卻相對稀少。因此,與其說 Web3 使用者的付費意願低,不如說這個圈子的活躍使用者數量太少。

忠實粉絲的錯誤觀念

你可能會問:「不是說 Web3 更容易讓使用者成為忠實粉絲嗎?」這種觀念如何形成的呢?

事實上,這種看法最早來自於 NFT 的發售。創業者可以透過發行 NFT 快速聚集社群,理想狀態下,社群成員會為了提升 NFT 價值而自發推動社群的成長,主動宣傳和 CX(客戶體驗),於是有人就將這解釋為「忠實粉絲」。然而,這其實是將 Web2 的詞彙錯誤套用在 Web3 的語境下。

真正的消費行為背後是「喜歡」與「需要」的驅動,而 Web3 一旦加入了金融屬性,便容易讓創業團隊誤判使用者的動機。你可能以為使用者是真的喜歡產品,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想找下一個「接盤俠」。如果你無法真正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態度,這對於產品而言將是一個致命問題。

Web3 的金融屬性應該被發揮

因此,在 Web3 領域,倒不如充分發揮其金融產品的特性。當你實現盈利後,可以透過合法的方式回饋社群,無論是進行分紅還是回購 Token,都可以促進社群的發展。

這裡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在 Web3 資本化之後,要去賺 Web2 的錢。這樣的策略變得很清晰 — — 錢來自哪裡,就去那裡打市場,並進行在地化的調整。你無法用針對日本市場的策略來攻打歐美市場,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從 Web2 使用者賺錢,那麼每天參加 Crypto 的 Twitter Space 或 Web3 峰會就意義不大了。

Web3 Native 的迷思

不要將 Web3 Native 視為一個充分必要條件,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它根本不是必要條件。曾經有人提到:「我們 Web3 人是不是太看重 Web3 了?」

從創業或工作的角度來看,Web3 Native 現在真的還重要嗎?我認為一點也不重要。過去強調 Web3 Native(Crypto Native)更像是一種標籤,標榜自己與眾不同,目的是展示自己是早期進入這個行業的「原住民」。但這種門檻往往阻礙了外界進入,也讓 Web3 圈逐漸與現實脫節。

我曾遇過許多團隊聲稱自己最大的優勢是 Web3 Native,然而當被問到這到底帶來了哪些具體優勢時,卻說不出來。也見過一些社群在對外拓展時,強調自己有幾百名活躍使用者,但事實上,我樓下的一家火鍋店就能湊到十幾個顧客。最近我們在招聘時,明顯發現來自 Web2 的應徵者平均能力更高。

總結來說,賣產品在 Web3 與 Web2 雖有共同點,但市場規模與使用者心理有著顯著差異。最終,我們應該擁抱 Web3 的金融屬性,同時借助 Web2 的龐大市場,實現真正的商業突破。

--

--

Kordan Ou

我是 KryptoGO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一位加密貨幣的投資者和愛好者。我非常熱愛加密金融科技,並一直關注著行業監管的最新發展。如果你對這個領域感興趣,或是對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有疑問,歡迎關注我!我們可以一起探討這個迅速發展的領域,了解更多有趣的資訊。更多關於我:https://korda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