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原本習慣在傳統辦公室裡朝九晚五,週一晨會習慣性地喝著中冰拿鐵,週五準時下班看電影放鬆。然而,當你打開 Twitter、Discord、Telegram,卻發現有個全球性的 Web3 項目正在招募,團隊來自五大洲,多元國籍的成員線上上隨時腦力激盪。更有意思的是,加入後不必受限在特定地點辦公,也不必端著頭銜走鋼索,你的價值在於實際貢獻與行動力,這種職場文化的轉變就如同從一臺老舊印表機,突然升級到無線雲端列印系統的震撼。
Web3 的世界與傳統產業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變化的速度與規模」。
一個月前在 CoinMarketCap 排名前 100 的項目,可能在一個月後消失無蹤。這種快速的更新迭代是 Web3 領域的核心特徵,同時也是它吸引無數冒險者的原因。Web3 就像一片無邊界的全球市場,在這裡,地理位置、文化習性與語言壁壘都被重新定義,真正實現了全球性的自由連結。
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並成長,需要的是對「變化」的擁抱與適應。正如同 NFT 市場曾經的繁榮,如今僅剩少數幾個藍籌項目存活;OpenSea 與 Discord 的估值也因市場動盪而劇烈縮水。Web3 的本質,是一場關於開放與透明的持續革命,也是對既有框架與規則的挑戰。
Web3 與 Web2 就業市場的巨大差異:從制式框架到全球共創
在這一場產業分享座談中,主持人直接拋出問題:
「Web3 與 Web2 的就業市場差異是什麼?」
首先是地理與組織的彈性:Web2 的職場結構常帶有明確的階層與實體限制,例如固定上班地點、嚴謹的升遷體系和繁瑣的審批流程。但在 Web3 世界中,「去中心化」和「全球協作」是關鍵字。你可能在台灣的深夜參與美國同事的會議,隔天清晨則和歐洲開發者討論新功能上線策略。 實戰案例提到「Solana Hacker Hub」:初期參與者不多,但因不斷在全球社群中拋出合作機會,最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開發者與貢獻者。
其次是專案迭代的速度與不確定性:在 Web3 領域,產品與市場的演化不像 Web2 那般溫和 — — 相反地,新技術、新代幣、新應用一日數變。
什麼樣的人特質適合 Web3 企業發展?勇於挑戰、不畏變化的冒險家
「什麼樣的人特質適合在 Web3 企業發展?」
適合 Web3 的人才需要具備去限制性思維(Unbounded Thinking)。這些人願意拋棄對傳統金融與集中式系統的迷戀,接受去中心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如果你是一個『degen』,覺得變化刺激而不是負擔,那你很適合!」
這個「degen」並非貶義,而是指願意擁抱快速變化、喜歡新挑戰、不怕重新洗牌、願意以全球化思維看待問題的人。
「你們覺得忠誠度重要嗎?」
相較於一味追求「對公司的忠誠」,我更看重的是「誠信」與「結果導向」。誠信意味著一個人是否能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結果導向則是評估他是否能真正創造價值。這兩者,遠比單純的長期留任來得重要。
事實上,人不可能也不應該在一間公司待一輩子。呼應前一位講者說的,「不要 marry to Taiwan」,也不要 marry to a company。」人生應該是一場不斷探索與創造價值的旅程,而非被局限於一個地點或一家公司。
在 Web3 的世界裡,這樣的理念尤為重要。這個產業充滿不確定性,項目可能迅速崛起,也可能轉瞬消失。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個人來說,適應這樣的環境需要的是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策略,而不是死守於單一公司或角色。
因此,我更傾向於以契約文化的方式與團隊合作。我希望員工能明確表達自己希望達成的目標,以及如何創造價值。公司則為他們搭建舞台,提供資源與支持。這種方式不僅能讓每個人發揮最大的潛力,也能確保雙方在合作期間都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最終,對我來說,與其追求員工的忠誠,不如追求一個共同的願景 — — 在我們合作的期間,攜手為產業創造真正的價值,並且在未來的某一天,即使各奔東西,仍能因為曾經一起努力過而感到驕傲。這才是 Web3 時代的真正精神。
非技術背景的突圍:別讓學歷與科系框死自己
另一個常見疑問從主持人脫口而出:「非技術背景的人適合這個產業嗎?該如何展現自己?」現場有業者笑說自己是文學或語言背景出身,卻在 Web3 領域如魚得水。為什麼?因為Web3 需要的不只是碼農與工程師,還需要熟諳溝通、品牌經營、代幣經濟、行銷策略、社群營運的人才。
例如,Frank 分享自己身為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生的故事:他在免費的區塊鏈工作坊裡認識了 Zeus Network 創辦人,憑藉優秀的溝通與組織能力,最終加入團隊,負責全球社群管理。他不但成功轉職,還在短時間內累積了全球視野與產業洞察。
建議非技術背景者可投入「社群管理」(建立 Discord、Twitter 及 Telegram 等平台的使用者黏性)、「行銷與內容創作」(撰寫白皮書、製作影片)、「代幣經濟設計」、「商務拓展」甚至「法務合規」。只要你有實質貢獻、懂得以策略與創意為項目加分,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何展現自己?有實戰者提議:
- 在 Twitter 或 Medium 寫下你對產業的觀察,以具體分析與洞見吸引注意。
- 主動參與各種 Web3 活動、Hackathon,與業內人士建立連結。
- 用錢包實際體驗 DeFi 或 NFT 項目,成為真實使用者,理解市場脈動。
Web3 的新興角色:DAO 治理、智能合約審計、NFT 策展… 你能想像嗎?
「Web3 出現了過去沒有的新職業嗎?」
答案是肯定的。
Web3 的核心精神之一是社群驅動(Community-Driven)。在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中,社群成為連結不同文化、語言與專業背景的重要橋樑。例如,NFT 項目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群的活躍度與參與度。然而,許多傳統公司試圖以 Web2 的方式經營 Web3 社群,往往會失敗。因為在 Web3,社群並不是單向的服務,而是多向的對話。
過去 Web2 時代難以想像的角色,如今如雨後春筍:
- DAO 治理專家: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中協調決策與資源分配。
- 智能合約審計師:確保合約安全、無漏洞,一旦出包可能損失千萬美元。
- Web3 UX/UI 設計師:為區塊鏈產品打造直覺且友善的界面,降低使用者學習門檻。
- 零知識證明專家:探索新興隱私技術的應用,讓交易更安全。
- NFT 策展人:為創作者與收藏家搭建橋樑,提升 NFT 故事性與價值。
每一個新角色的誕生,都像拓荒者在未知領域插下小旗,隨著市場成長,這些角色將愈發重要。
這讓我想起 Elon Musk,他雖然沒有任何一家 Web3 公司,但他的行事方式卻深具 Web3 精神。他不僅樂於回應社群的提問,更利用社群力量推動項目發展。Web3 的社群價值,正是透過透明與開放,將不同背景的個體凝聚為一個共同體,朝著共享的目標邁進。
如何進入產業?從深入研究到主動出擊
「Frank 曾提到透過特定管道(如參與社群、寫作、參加駭客松)進入產業,那一般學生該怎麼做呢?」
進入 Web3 的最佳方式,是展示自己的熱情與能力。這不僅限於履歷表,更包含對產業的洞察。例如,分享你對近期鏈新聞的看法,或是展示你的錢包地址,說明自己曾參與哪些項目。這些細節能幫助面試官迅速了解你的興趣與動機。
此外,Web3 的文化也強調主動出擊。與其等待機會,不如在活動中主動與項目負責人交流,或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你的觀點與見解。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傳遞最多的價值。
幾個過來人的建議:
- 選擇你感興趣的項目主題:例如你對 DeFi 感興趣,就深入研究特定協定,嘗試在推特上分享你的見解與觀察,或撰寫部落格分析它的代幣經濟模型。
- 直接向團隊表達關注與想法:Web3 項目的創辦人、核心成員常在推特、Telegram 或 Discord 上出沒。主動在討論串中留言,提出建設性想法。只要內容有深度,對方可能主動與你聯繫。有人分享過經驗:只因在某專案的推文下留了條精闢分析,被專案團隊發現並私訊邀請談合作。
- 利用實際案例強化履歷:別只貼一張 PDF ,將你的分析文章、設計概念、社群經營經驗以連結方式呈現。Web3 世界重視可驗證的行動紀錄,這些作品集是你最好的名片。
給大學生的建議:抓住當下的技術革命浪潮
無論是技術或非技術背景,你都能在 Web3 找到舞臺。別再猶豫該從何開始:
- 開始學習基本技能(區塊鏈開發、行銷工具、代幣經濟原理)。
- 踏入社群,增加人脈與資訊流。
- 建立作品集與實戰經驗,從小額投資與試用工具開始培養市場直覺。
當然,Web3 不乏不確定性與挑戰,但正如座談中 Frank 說的這句話:
「加入 Web3 的最佳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正因如此,不妨收起你對傳統職場的刻板印象,拋開對自身背景的顧慮,拿出你的創造力與行動力,在這個無比豐富且多元的生態系中,為自己開出一條康莊大道。Web3 的世界正在加速拓展,它需要的不只是技術人員,而是一群勇於冒險、熱愛學習、願意全球協作的先行者。
現在,就是你出手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