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再次檢視柯文哲所謂的「理性、務實、科學」?

Kordan Ou
16 min readSep 8, 2024

--

2014 年,柯文哲作為一位素人醫生以「理性、務實、科學」的口號,闖入台灣政壇。

柯文哲,這個名字如同一陣清新的風,吹進了人們對政治改革的渴望中。他的 YouTube 影片點擊量破百萬,《一日市長幕僚》等節目更是引起廣泛討論。年輕人被他的非典型政治風格所吸引,視他為打破藍綠對立的希望。在社交媒體上,「柯 P」成為熱門話題,他的金句被瘋狂轉發。這位外科醫生似乎找到了治癒台灣政治頑疾的良方,讓人們看到了政治可以不一樣的可能性。當時的支持者們滿懷期待,彷彿看到了台灣政治新時代的曙光。

青年世代之所以選擇柯文哲,是因為在年輕人眼中,議題已經被藍綠兩黨鎖死,「政治無感但生活有感」,青年對於僵固的兩黨政治感到厭倦,居住正義和就業等議題都讓青年沮喪,才讓柯文哲有機可趁透過社群傳遞其個人魅力,也在青年族群獲取高支持度。

支持者的期待:超越藍綠兩者顏色的政壇清流

最早知道柯文哲是 2019 年,看他演講《負面的力量,終究不能讓一個國家偉大》,後來又看《一日市長幕僚》、《我在生離死別之間學到的事》。這些影片在 Youtube 上都是百萬級的點擊量,甚至有超過千萬的。我自己也有整理過一篇文章《柯文哲:我心目中的「正常國家」:價值決定政策,追求公平正義》。

必須承認,柯是一個很好的佈道師 + 勤勉的工作者。但時至今日,基本可以明確,他設想的政治改革路徑不可行 — — 他試圖仿效 100 年前的蔣渭水,透過政黨和社會運動的方式改變台灣政治文化,這條路走不通。

在支持者眼中,柯文哲彷彿是政治舞臺上的一股清流。他的醫生背景為他贏得了專業和靠譜的形象,直言不諱的風格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白色力量」的政治願景,描繪出一個超越藍綠對立,以專業治理為核心的美好藍圖。第一任臺北市長期間,他推動的一些政策,如社會住宅和智慧城市計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支持者們欣喜地看到,一個不被傳統政治框架所束縛的領導者,正在用他的方式改變這座城市。他們相信,柯文哲代表了台灣政治的新希望,是能夠真正為民服務的政治家。這種理想與現實的交匯,讓支持者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觀察到柯粉轉為柯黑的心態轉折

「柯文哲厲害之處,就在於他說的話聽起來都好像很有道理和務實,但細思後就會發現當中缺乏核心價值,所說的都是為了自身的聲量,跟著風向走,當個政治變色龍,從其兩岸論述,便可以證實這件事。」

2018 年柯文哲連任臺北市長後,支持者們開始注意到一些微妙的變化。他在兩岸關係上的言論變得反覆無常,時而「兩岸一家親」, 時而又強硬批評中國。與其他政黨的互動策略也顯得搖擺不定,有時批評藍綠,有時又與之靠攏。競選團隊和親信圈的變化更是引人注目,許多曾經為他奮鬥的年輕人紛紛離去。支持者們開始質疑,這位他們曾經寄予厚望的政治素人,是否正在被權力和政治現實改變。他們期待的那個堅持原則、不隨波逐流的柯文哲,似乎正在慢慢消失。這個時期,成為了許多支持者心態轉變的關鍵時刻,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柯文哲的支持。

隨著時間推移,柯文哲支持者的信念開始出現裂痕。原本被視為優點的「務實」, 漸漸被質疑為缺乏核心價值的表現。他在重大議題上的立場搖擺,如同婚平權、能源政策等,讓人難以捉摸。言行不一致的情況越來越多,承諾與實際作為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對中國態度上,柯文哲的模糊立場引發了廣泛質疑。支持者們開始反思,他們所支持的是否真的是一個有明確政治理念的人,還是一個善於迎合民意的政治投機者。這種懷疑如同一粒沙子,漸漸磨損著支持者的信心。他們開始懷念那個曾經堅持原則、敢於挑戰現狀的柯文哲,而不是現在這個似乎隨風搖擺的政治人物。

從支持到失望

曾經的狂熱支持,如今變成了深深的失望。柯文哲的執政能力和團隊管理逐漸受到質疑,頻繁的爭議性言論更是讓支持者感到疲憊。過度依賴網路行銷的策略,被認為是缺乏實質內容的表現。政治獻金等爭議事件的爆發,更是動搖了支持者的信心。許多人開始反思,他們當初是否太過理想化了柯文哲的形象。從熱情洋溢的「柯粉」到失望透頂的「柯黑」, 這個轉變過程充滿了矛盾和掙扎。有人選擇默默離開,有人公開表達失望,還有人轉而成為激烈的批評者。這種從支持到失望的心路歷程,不僅僅是對一個政治人物態度的改變,更是一次政治信念的重新審視。

補充,很多人覺得柯P第一任市政不錯,為何現在變這樣?關鍵就在於因為管理問題,他前後兩任身邊走了很多人。當初圍繞在他身邊的人夠強,也真的是衷心為他打拚。而這也是柯P人格特質最要小心的一點,他的所有政策,會被周遭的人左右(如我前述,說我好話我就覺得你是好人,所以我就採納你的意見)。

大致上這些曾經的支持者不再支持柯文哲可以歸類為這五個主要原因:

  1. 政治立場搖擺不定,缺乏核心價值
  2. 兩岸政策模糊,對中國態度受質疑
  3. 執政能力和團隊管理受質疑
  4. 言行不一致,常發表爭議性言論
  5. 過度依賴網路行銷,缺乏實質政策內容

2024 總統大選落幕,可以從各縣市開票數發現過去柯文哲擔任臺北市長 8 年,但這次選舉北市得票率卻大敗給賴清德、侯友宜,得票率僅 23.79%,只拿下 36 萬 6854 票,且 12 個行政區全落敗,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是南港區 26.53%,得票率最低的則是大安區 20.97%。

這次的一連串事件,也許就是最後的稻草

柯文哲近期面臨多項政治爭議,主要包括政治獻金申報不實、選舉補助款用途、木可公司權利金問題,以及京華城容積率案。

  1. 政治獻金申報不實
  2. 選舉補助款買商辦
  3. 付木可公司 1300 萬權利金
  4. 京華城容積率案
柯文哲針對近期爭議的回應
  • 2024年9月5日:柯文哲上午抵達台北地方法院,地院下午2時再次召開羈押庭審理京華城案,下午5時台北地院裁定柯文哲羈押禁見。
  • 2024年9月4日:台灣高等法院撤回柯文哲無保請回的裁定,發回台北地方法院更審。
  • 2024年9月2日:台北地方法院裁定柯文哲無保請回
  • 2024年8月31日:柯文哲因拒絕夜間偵訊被檢方當庭逮捕。北檢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柯文哲。
  • 2024年8月30日:檢廉搜查柯文哲住處、辦公室與民眾黨中央黨部。柯文哲赴廉政署約談,晚間移送台北地檢署複訊。
  • 2024年5月2日:台北地檢署將柯文哲列為京華城案被告。

這些爭議引發社會對政治獻金管理、公職人員利益迴避、行政裁量權限和司法獨立的廣泛討論。

如同網路上流傳的一句話,用過去的柯文哲就可以打臉現在的柯文哲

大部分柯黑都是以前的柯粉,最大的柯黑就是以前的柯文哲。

昔轟郝龍斌「若都搞不清乾脆去死一死」

「理性、務實、科學」的相互矛盾

政治的核心是兩件事:怎麼分配比較好?以及由誰來分配?

柯文哲一直主張「理性、務實、科學」,試圖以此回答第一個問題。但這三個詞並不搭。「理性」表達一種態度,和衝動、感情用事相對,「科學」基於事實,「務實」與否則是價值判斷。事實不以人的意志轉移,而價值觀則因人而異。同樣理性的人,對同樣的事實,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把這三組概念攪在一起,從源頭上就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這三個詞裡,彼此衝撞最厲害的是「務實」與「科學」。

說的跟做的對比

實際上的政治是利益分配

政治的實質是利益分配,而利益糾葛中免不了會觸及人性的黑暗面。但柯文哲卻說「不要凡事把別人想得那麼壞」。這不是善良,而是天真幼稚。作為素人出身的政治人物,這種天真某種程度上助推他成為網紅、憑藉清新的風格收穫大批粉絲,但權力鬥爭、密室政治始終是他陌生的領域。

政治從來離開不了密室,光鮮的舞臺和背後的化妝室共同構成整場表演。儘管再怎麼強調公開透明,柯文哲最後還是走入藍白合的密室,而在這個戰場上他缺乏戰鬥經驗。所以 11 月 15 日簽完字之後出來後滿臉都是沮喪。

在「理性、務實、科學」這三個詞當中,排在最後的科學值得特別珍視。從長期來看,國家政策必須符合科學,才能帶來長治久安。只不過「科學」不應該介入政治,因為一旦介入政治,它就會變味。

綜合全球各國的歷史經驗,倡導科學的機構如果想真正發揮效果,就應該充分遠離現實政治,將公正裁判這件事本身視作自己的目標和利益。如果一個講科學的人離權力中心很近,他就會選擇性地講科學,慢慢變得不科學。所以遠離權力的大學、研究所等第三方獨立機構可能是比政府更適合推動科學的地方。從推廣科學的角度來說,當一個自由作家、或者獨立的 Youtuber,也比參與政治好。

柯文哲常講「政治是說服的藝術」,「說服」可能確實是他最擅長、也最樂在其中的事。如果他認為說服民眾講科學比權力(所謂的「改變台灣」)更重要的話,為了讓更多人用理性、科學的方式思考問題,選擇一種非政治的方式可能更好。

柯文哲可能從來沒有變過

柯文哲就像《模仿犯》中的 Noh 一樣,透過社群媒體操作,將自己神格化,把一些似是而非的價值傳播給青年世代,讓對於政治較無關注的年輕人,在社群上被柯文哲去脈絡化的論述誤導,而忽略政治現實。

節錄文章《一直想花時間好好聊聊柯P,現在總算有點時間了》中的訊息,讓我們更理解柯文哲:

2014 年選舉,我剛好有些朋友分別在柯和連的競選團隊,都是年輕人,但你可以感覺他們的態度不同。幫連勝文的人,多半也對連勝文無感,只是國民黨給的經費和資源多,很多人也不看好連,所以就當來打一份薪水不差的工,「我們只是來工作,但他上不上就與我們無關」。而柯這邊的人很不同,很多人不去計較薪資,而是真心希望柯P上,常常是一人當兩人用,也可以發現,柯P2014 年的競選團隊,多半是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可是你也會注意到,這些人在柯競選第二任時,幾乎不在了,包括當時為他操盤網路宣傳,為他安排各投開票所監票的小尖兵,現在都紛紛跳出來喊不支持柯P(以柯現在的標準,這些人也是收了錢的網軍,可是別忘了,他們曾經是為你立下戰績的人)。

在草創時期永遠是最辛苦的,跟著你打天下的這群人,等於在一個未知的未來上下賭注,這些人也是最衷心希望你能闖出頭,而不計較個人利益的(畢竟,要貪利益,去找線上最有資源的政黨即可,何必幫你『個人』,還不確定你未來能不能成功)。然而,在幫助你上位後,卻在四年期間,這些人紛紛走人,這是否意味著你的領導出了問題?而當你已飛黃騰達時才來蹭的人,不能說全部,但多多少少是有些要貪圖你能施予的利益的。

我前面說了,某種程度上,柯P在醫界當時確實是有些不得志的(要說排擠也可以啦),但不得不說,當他2014決定參選時,醫界還是非常欣喜的,也期待他帶來些改革,希冀他是政壇清流。這情形一直到2018他競選連任時都沒變,我身邊許多醫師友人,老師,捐款給他,我相信他的捐款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醫界。可是為何2019年之後,這些人幾乎都不支持他了?包括我最敬重的施景中老師。

只要曾經在台大待過,或多或少會聽老師們聊起柯P的一些事,有些好笑的,也有些荒謬的,然而,我只能說,醫界的老師們還是滿仁慈的,或者說,他們仍對柯P有些期待,所以在柯P進入政壇,甚至讓大家失望後,依然沒有人跳出來翻出柯P的過往。而我自己本身對柯P進入政壇的兩個期待,是希望他對酒駕和健保制度發聲。

大家應該有印象,2013年柯P的愛徒女醫生遭酒駕撞死的事吧?當時柯P積極奔走,成立酒駕防治協會。然而在2014年,柯當上市長後,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卻幾乎不再為此事發聲了?就連去年過年孝子被酒駕撞死,行政院長,總統都發聲了,也不見柯的粉專有任何動靜(我只觀察頭一兩天,後續沒追蹤)。或許有人說,酒駕又非首都市長管的,但,外交議題,兩岸議題又豈是台北市長範疇,柯不也頻頻發表意見?在柯的第一任任期,柯P享受著全台的焦點,幾乎從未有任何政治人物這樣受『所有』媒體,不分藍綠的愛戴,那時候你柯P要講話,誰不會拿麥克風給你?可是你卻沒趁著這份光環尚在,去為酒駕的事情多做點什麼

而另一個議題,健保,更是沒看到柯P有去想改變環境。只要在醫界待過,不可能不知道健保制度的問題,健保對全台人民絕對是個最好的福利政策,但不代表它不需要改革。在我在台大實習的時候,應某位老師要求,去試算了健保比例,也才發覺這套制度存有很大的問題。

實際上是剛愎自用不是務實

提到支持柯文哲的原因時,最常見的卻是「換人做做看」這類缺乏核心價值的答案。在偏向民眾黨的 Youtuber 街訪民調中,支持柯文哲的首要理由為討厭藍綠或政黨輪替的佔 40%。嚴格來說,討厭藍綠或政黨輪替都不算是一種支持柯文哲的理由,更像是民進黨要下臺的理由。

這種支持者缺乏核心價值的現象,主要來自於柯文哲的分眾行銷策略。例如在居住正義上,他曾說台灣自住率太高不宜打房,也說過笨蛋問題在房價;同婚議題上,同意、反對或廢票他都投過;能源議題上,曾說核災就滅國的他,也能轉彎支持核能,在批評了民進黨的光、風電發展太快引發不正常政商關係後,他自己提出的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也和賴清德一模一樣。他就像是一位專門經營抖音、短影音的網紅,出產大量的論點,只為了看看哪個論點可以快速打中群眾。

不斷改變論述一向是選戰中的負面特質,常與說謊、善變做連結,但經過柯文哲用「務實」之類的話術包裝後,反而成功地在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之間營造出一種聰明、靈活的形象,在他們心中,藍綠都是用宗教般的意識形態在綁架選舉,只有柯文哲,是如他自己所說的,排除了意識形態的影響。

柯文哲曾在辯論會中曾提到《21 世紀資本論》,這本書的作者皮凱提對意識形態的解釋是:一組在社會、經濟及政治面向上,原則上可以成立的觀念及論述,是一種具有一定程度嚴謹性的嘗試,旨在解答何謂合適或理想的社會組織方式。柯文哲的善變,也許在一般人眼中是不能信任的象徵,但在支持者眼中,卻正好符合他一慣強調務實的形象,也就是說,柯文哲推銷的,是一種缺乏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凡事以利益出發,所以隨時改變也無妨的意識形態。

附帶一提,皮凱提針對像柯文哲這樣主張務實、鄙夷意識形態的政治人物,他的評論是:主張絕對務實主義的那群人,經常是意識形態色彩(在此採取貶義)最強烈的一群,他們宣稱的後意識形態立場,難以掩飾他們對事實缺乏興趣、對歷史高度無知,以及他們厚重的預設偏見及自私的階級心態。

正是由於不理解事實與歷史,僅憑借預設立場或是選舉策略的自私判斷,才會導致柯文哲的主張一變再變。這種改變不叫務實,正好相反,是剛愎自用而功課又做得不夠踏實。

台灣還會有第三勢力嗎?

某種程度上,民眾黨和當年的時代力量一樣,都是本土派分化的產物。自兩蔣威權統治結束後,國民黨一直在走下坡路,伴隨著這一趨勢,台灣政壇的主要矛盾正從外省人與本土派之間的藍、綠矛盾,逐步變成本土派內部各派系的矛盾。

本土派內部現在當權者,基本都在 1990 年代前後就已參與政治。這些人願意在國民黨威權仍然強大的時代冒險出頭,代表的是本土派內傾向激進的部分。而本土派中政治態度比較穩重者則往往不太願意看到激進過頭,不願意看到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也不樂見民進黨內的當權派獨享蛋糕。這部分人就容易分化出來,變成白營的支持者。

原本國民黨是本土派最大的敵人,柯文哲當然與國民黨勢不兩立,甚至將之和蚊子、蟑螂並列,說成自己最討厭的東西。但現在國民黨已日薄西山,民進黨轉而成為大敵,低聲下去與國民黨眉來眼去就變成了柯學、務實的選擇。

和之前泡沫化的第三勢力政黨相比,柯文哲認為自家政黨最大的優勢是「共融」精神。他的設想是,走「超脫藍綠」的路,盡量把中間選民拉進來。但由於民眾黨自身「本土派」的底色,所以他能吸綠營支持者的能力要遠遠強過藍營支持者。而且由於綠營中的既得利益者不會輕易出走,支持白營的往往是綠營支持者中相對邊緣的部分。這種情況下主張共融、多元,操作不好就會讓民眾黨變成三教九流的聚集地。

民眾黨強調自己務實,有執行力,在現實政治中這並不容易做到。在台灣「贏者通吃」的政治架構中,在野黨之間的選舉聯盟如果約定了詳細的結盟條件,很可能涉及契約賄選。而不合作的話,單獨一個在野黨很難辦成什麼大事。而這個架構一時半會兒改不了。

隨著時間流逝,國民黨的外來特質已經逐漸消弭,必須透過本土化來求生,韓國瑜、侯友宜,都代表國民黨本土化的努力。本土化的大趨勢很有可能使台灣政壇從兩黨制走向新加坡、日本那樣的一黨獨大制,利益糾葛不再透過公開的政黨鬥爭展開,而是藉由隱入幕後的黨內派閥政治,透過體制內各種「喬」的方式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小黨泡沫化,恐怕依舊無法避免。

反思與教訓

柯文哲現象的起落,為台灣政治帶來了深刻的反思。它揭示了將政治人物理想化的危險,同時也反應出年輕選民政治意識的成長。第三勢力在台灣政壇的困境,暴露了現有政治體系的局限性。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學會瞭如何更理性、更批判性地看待政治人物和政策。它提醒我們,政治不應該是個人崇拜,而應該是對理念和政策的支持。

十年前群策群力把改變的機會交給他,結果一路崩壞。現在的我們,只是帶著臉上的巴掌痕,慶幸台灣有機會停損而已。

對於台灣的民主政治,這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它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在保持理想的同時,也能務實地推動政治改革。

未來的台灣政治生態,需要的不再是造神或是素人面孔,更是能夠堅持原則、推動實質變革的領導者。這段經歷,將成為台灣民主發展道路上的重要一課。

參考資料

--

--

Kordan Ou
Kordan Ou

Written by Kordan Ou

我是 KryptoGO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一位加密貨幣的投資者和愛好者。我非常熱愛加密金融科技,並一直關注著行業監管的最新發展。如果你對這個領域感興趣,或是對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有疑問,歡迎關注我!我們可以一起探討這個迅速發展的領域,了解更多有趣的資訊。更多關於我:https://kordan.me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