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好」與「壞」,從數字和現象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探討:
1. GDP 成長與結構性問題
- 成長率亮眼:2024 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高達 4.25%,2025 預估為 3.13%,在過去 20 年僅少數年份達到此水平。
- 結構性依賴:台灣出口 41% 集中在電子零組件(如 AI 伺服器),其他傳統產業如塑膠、化學等普遍衰退,出口結構高度集中,導致非電子業體感較差。
2. 房地產市場的兩極化
- 房價暴漲:2024 年全台房價年增幅約 10%,部分地區如新竹縣寶山鄉自 2020 年以來上漲 135%,高雄南指更達 85%。
- 房貸負擔率高企:全台房貸負擔率平均達 46%,台北市高達 70%,僅基隆市在合理範圍(30% 以下)。這意味著房價對一般家庭的負擔沉重。
3. 股市亮眼但內部分化
- 加權指數漲幅亮眼:2024 年台股漲幅 29%,位居新興市場首位。
- 傳產低迷:塑膠類股跌幅 4.6%,台塑、南亞等市值蒸發 50%。AI 興起,卻未能帶動傳統產業。
4. 薪資成長與通膨侵蝕
- 名目薪資上升:月薪平均從 2020 年的 4.2 萬台幣增至 2024 年的 4.7 萬台幣。
- 實質薪資下降:因通膨快速上升,購買力反而下滑。
- 低薪困境:餐飲業平均月薪 3.7 萬,相比平均月薪落後 1.8 萬,且 5 成以上從業人員屬低薪。
5. 貧富差距擴大
- 高淨值人口激增:2023 年台灣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富翁為 78 萬人,預估 2028 年增至 120 萬人,增長率達 47%,為全球最高。
- 低薪產業人數龐大:住宿餐飲、藝術娛樂業低薪比例超過 30%,佔整體勞動市場的主力。
6. 消費分化
- 高端零售業績創高:如新光三越 2024 年營收達 989 億台幣,但街邊攤販數量從 5 年前的 47 萬銳減至 35 萬,營收與利潤皆持續下降。
- 國內旅遊低迷:2024 年海外出國旅遊人次達 1416 萬,是來台旅客的兩倍以上。
7. 勞資對立與缺工
- 缺工嚴重:2024 年台灣有 114 萬職缺,移工人數達 75 萬,且 8 萬非法移工失聯。
- 工時全球前列:平均每年工時 2008 小時,僅次於墨西哥、新加坡等少數國家。
總體而言,台灣經濟「好」在於部分科技產業的突出表現以及 GDP 的快速增長,但「壞」則在於貧富差距與產業分化的現象加劇,對許多民眾來說,「好」經濟難以真正感受。